内外“双管齐下”,元首集团有序推进产业升级变革
2021-12-22 11:20:24

  “这是往哪里去?”“往济阳新厂去!”近几个月来,在北园大街三孔桥处的济南元首针织公司门口,常能看到一辆辆载满机器设备的大车进进出出,拉住一个职工询问,通常就会得到这样一句兴高采烈的答复。据了解,这场紧张有序的整体搬迁已持续了两个多月,作为元首集团旗下成立时间最早的企业,元首针织目前已经完全告别使用了62年的老厂区。

  而在黄河以北的元首济阳针织产业园,则是一片忙碌试生产的状态,上百台国际一流的设备有的正在调试,有的已有序投入生产。作为元首“两翼齐飞”格局中的一翼,济阳针织产业园不仅开启了智能制造新征途,还担起元首集团整体产业优化调整、深度布局面料研发生产、激活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的重责,为实现元首品牌“走出去”的战略大格局发挥柱石作用。

  “近300台机器开动,产能翻五六倍”

  在元首老厂区,一处厂房略显斑驳的外墙上挂着一块黑色的竣工标识牌:济南针织厂染整车间,1988年9月1日开工,1989年10月31日建成。如今,这里已是静悄悄一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片热闹红火的济阳针织产业园,早上,一辆辆班车将近700名工人载到产业园,一天的生产工作就此开始,为了尽快熟练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机器,以及补上此前受疫情影响的生产进度,员工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

  “染整自动化输送设备”“一体成型编织机”“成衣吊挂生产线”……在济阳针织产业园的生产车间,不管是已经安装的,还是正在引进的,都预示着一座现代化的产业园区正在次第崛起。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厂房墙壁上还留着供大型机械通过的豁口,等待部分还在发货途中的进口生产机械。

  “这些机器都是宝贝,像这台德国德乐单面大圆机(针织圆形纬编机)就花了40多万元,还有一台100多万元的大圆机正在路上。”现任编织事业部部长的江海峰向记者介绍。有两句话不断被他重复:“这是国内最好的”“这是国际上最好的”。他口中的德国德乐,是世界顶级性能的电脑和机械控制针织圆机制造商。

  “以前工人需要随时查看面料上有无破洞,一旦发现问题要挨个查、挨个看,现在如果有破洞,机器会自动检测并停机;以前一个人要随时盯着,员工普遍过了40岁就干不了这活,因为眼睛不行了,现在一个人看四五台设备也轻轻松松;以前个别尺码的服装面料需要找别家代加工,但现在全部都能自主生产。”江海峰表示。

  1986年就在元首工作、曾见证染整车间建成的漂染事业部部长王长征今年52岁,和在元首工作了一辈子的父亲一样,他谈起厂子的时候更是深有感触。“原先的烘干机,一分钟它也就开五六米,这台烘干机1分钟它能开20米,开起来唰唰的……”“这是我们的原装进口意大利轧干机,采用磁悬浮技术,可以自动定位自动对齐,无需人工调节布料尺寸……”王长征表示,以前元首也不是没有顶尖设备,但一般只作为产品研发和小规模生产之用,没有像现在这样整体“更新换代”,“还有一些我们自主研发的设备性能也不亚于国内一流品牌设备。”

  新旧动能的转换带来的最直观改变就是产能的跃升与劳动效率的大幅提升。过去的老厂区,以前一天最多编织7—8吨毛坯布、染20吨面料,现在每天可以编织30吨毛坯布,染50吨面料。据了解,随着后续设备的陆续到位,济阳针织产业园的编织与漂染产能最高可达1.2万吨/年,是现有产能的五六倍,成衣能力也将大幅提升。

  加强研发创新,以后可接高档面料订单

  “现在我们80%以上的面料轧干都是功能性轧干,像现在正在轧的这种用的就是阴离子柔软剂,不同于市面上大多使用的阳离子柔软剂,我们这种渗水性更强,出来的面料更加柔软、吸汗。”在介绍机器的同时,王长征还着重介绍了济阳针织产业园功能性面料的生产情况, 植物染、远红外、吸湿速干、抗菌除臭、防过敏、轻薄和暖……目前正在生产中的功能性面料就超过30种。王长征表示,扩大产能后元首就可以接面料订单,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靠服装了,高档面料今后也将是元首对外销售的“主力”之一。

  这也是元首针织在面料产业上开始发力的体现,本次搬迁不仅仅是设备方面的硬性提升,也是对现行产业的一次优化调整。“针织产业园的投产,一定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做强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元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吉洪表示,在纱线、面料、服装这元首集团发展的3大产业逻辑中,相比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纱线、服装,中间环节的面料部分一直是个短板。在这次布局调整中,元首集团明确提出3个定位: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差异化纤维生产基地、高档面料研发创新中心和针织服装纵向一体化制造商和品牌运营商。围绕面料研发创新是发力点,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2019年年底,元首集团与天津工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联合设立“天元纺织服装创新中心”,探索纺织行业校企合作的创新发展模式。“元首将在建立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资源引进、扩展就业合作渠道以及高技术纺织针织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发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科技管理体制,加快研发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元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吉洪表示。

  同时,随着装备能力的提升,整个园区产业和产品将会呈现很大的变化,比如针织面料通过印花、植绒、烫金、绣花等后整理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技术含量,针织服装向年轻化、时尚化、外衣化转型,加大如芳香内衣等功能型内衣、一次成型内衣、可穿戴智能服饰等的创新研发,向供应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此外元首还将继续增加编织、面料产业相关设施与装备,加大科技装备更新换代,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依托先进的编织、印染装备与技术,持续加大工艺创新和研发,优化内部资源配置,重构运营模式,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覆盖山东、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业务体系。

  三个事业部均独立面向市场,针织产业园将引领产业集聚

  随着济阳针织产业园的投产,在张吉洪的推动下,一项重要内部变革也在元首针织展开。“以前的三个事业部按市场划分,每个都具有一套生产、销售的完整体系,从编织、漂染到印花、成衣都能独立完成,相互间竞争还要大于合作。订单来了就闷头干,如果前端业务部门没订单,后面一系列部门都没活干,业务资源分散、管理成本高、创新能力低。”张吉洪表示,比如以前接单一切“向钱看”,可能导致多年只跟一两个客户合作,长期下来严重影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创新,再面向市场时就跟不上时代。

  经过大刀阔斧的内部流程再造,原来按市场划分的三个事业部,核心工序合并同类项,按工序蜕变成编织、染整、成衣这三个扁平化的事业部,突出每道工序的核心功能和对外业务属性。“以前订单只靠前端业务部门,现在每条生产线都可以独立对外接单,也需要自己独自面向市场,迎接市场的每一个变化。”张吉洪表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保持创新与活力,元首才能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原来订单是现成的,我们只负责生产。如今我们直面市场承接订单,员工积极性被激发,收入也上涨了。”元首编织事业部部长江海锋说。

  在济阳针织产业园,还有不少闲置的土地及厂房没有投入使用。对此,张吉洪表示,元首将利用济阳工业园土地、厂房和配套设施等吸引中小企业入驻,结合产业优化计划,将部分生产环节分离,孵化专业化配套企业,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体系,围绕周边乡镇和区县的城镇化,推进成衣车间建设,向下布局产能,引领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对于已走过62年风风雨雨、如今“涅槃”重生的元首而言,包括针织面料事业发展、扩大棉纺产业竞争能力、服装品牌战略布局等在内的一系列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元首结合自身产业链资源和能力,将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差异化纱线生产基地、高档面料创新平台、针织服装纵向一体化制造商和品牌商,并在资产运营、产业有限多元方面形成新突破。

返回上一级

济南元首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2019 备案序号:鲁ICP备20001431号-2

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360最新版等

舜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