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寻访│“国棉四厂”有座200多米长的大车间
2021-12-22 14:00:11

  济南的机器纺织业发端于1915年,1919年建成的鲁丰纱厂,也就是后来的济南“国棉一厂”。除了“国棉一厂”,济南还曾有“国棉二厂”、“国棉三厂”、“国棉四厂”。这四家棉纺织厂,可谓济南棉纺织行业的“四朵金花”,曾经有过一段辉煌历史。随着时代转换,这四家企业停产的停产,拆除的的拆除,已经慢慢从人民关注的视野中远去。其中,济南第四棉纺织厂承袭创建于1932年的成通纱厂。现在,企业大门口的“济南第四棉纺织厂”标牌依旧挂着,大门还在,但厂区内的外租仓库改成的银镜市场在2019年底已经开始拆迁。到2020年6月,在老厂区内,除了几间建厂时期的老平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机修车间厂房、职工食堂建筑、一个小型车间、一座老仓库,和厂区内的树木参天的林荫道外,大部分老车间和办公楼等设施都已经拆除了。值得庆幸的是,80年前建设的职工宿舍区还在,依旧是初建时的建筑风格,平房成排连片,颇有时代气息。甚至成通纱厂创始人苗海南的一处旧宅还保存完好,成为国棉四厂珍贵的工业遗产。

  80多年前的铁工部曾制作过纺织设备

  在济南市天桥区东西丹凤街路北,镶嵌着“济南第四棉纺织厂”标牌的钢筋水泥结构工厂南大门还在,它是许多济南人熟悉的面孔。只是以前那种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热闹场景见不着了,现在的大门里面都是拆除后还没有来得及运走的建筑垃圾,几座被保留下来的老厂房、老仓库、老食堂,在里面显得十分孤单。

  2019年秋天,笔者去厂区查看时,厂区内的建筑大都保存完好。大门里迎面就是以前的办公楼,大约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建筑,也十分冷清,偶尔有人上下楼。可惜,现在办公楼已经变成废墟了。在办公楼西侧,有一处东西走向的平房车间,是一处80年前建设的老建筑,门口的树木茂盛成荫。这处老建筑被外租成了仓库。从其西侧的大门走进去,可见仓库里堆满了货物,屋顶的全木质梁架结构很有特点,依旧保持着当年的建筑格局和历史风貌。现在,这座屋顶由全木质梁架支撑,原材原料,很有特点的老车间也保留下来了。这里就是当年的成通纱厂铁工部的车间,建于20世纪30年代,已经有80多年历史了。可别小看这个小车间,这里当年还曾制造过纺纱设备呢。

  在这座车间西侧,有一排南北走向的平房,其外墙成是厂区的外围院墙,都是红砖垒砌。一处屋顶上还有一个小烟囱,山墙屋脊隆起,很有时代特点,应该和车间属同一年代建造。在一间房屋的房门上,还有一个“济南第四棉纺织厂红十字会机动分厂分会”的木牌子,说明这里一直是棉纺厂的机动修造车间。其对面的几间青砖平房,也是老建筑,已经坍塌成了危房,被围挡隔离起来,避免有人靠近。现在,上面说的这些建筑全部拆除了。

  回想20世纪的30年代,苗氏资本集团苗杏村、苗星垣等人,由商而工,后来工业重点放在了轻纺领域。1932年,成丰面粉厂经过十年的发展,董事们已经家底雄厚。成丰面粉厂铁工部已具备了制造面粉、纺织设备的能力。此时,在英国攻读纺织工程专业的苗海南也学成回国。万事俱备,于是,以成丰面粉厂董事为主的50人,发起创办成通纱厂。同年7月28日,成通纱厂创办大会在成丰面粉厂召开,济南成通纺织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成通纱厂)正式组建,成通纱厂的铁工部也很快在此设立,并陆续生产出纺纱设备,80年前的车间一直保存到现在。

  200多米长的大车间已经不见了

  当时,沿办公楼西侧的南北道路北行,两侧都是高大的车间。西侧是几个单体建筑组成的车间,建筑主体是红砖结构,个别墙基由石头垒砌。这里是以前的锅炉房,建筑高低不等,低处两层,高处4层。这里就是当年的机修车间,在拆迁中幸存了下来。

  东侧的车间表面包裹了一层水泥石子,整体呈青灰色,从建筑材料看应该是“新”车间。但其最为宏大壮观,其南北长度大约有200多米,东西宽度也有100多米,说它“新”,只是相对而言,它也有几十年历史了。如此宽大的车间,在当年的济南纺织企业中也应属罕见。尽管它块头大,还是没有躲过被拆除的命运。

  从大车间北头东行到尽头,北侧有一个红砖建筑的车间,其西端有一座“小炮楼”模样的亭子,有外露的楼梯可以上去,可能是当年企业安全员的观察岗亭。这座带“岗楼”的车间也比拆掉了。往南是一个条绿树成盖的林荫道。可能是为了保护大树的原因,林荫道两侧的树木都保留下来了,也躲过了拆除的命运。林荫道东侧是另一处水泥墙面的车间,现在也被拆除。这个车间南头紧邻的建筑很是高大,窗户表面油烟熏烤的痕迹明显,这是是原来的职工食堂,幸运得以保留。其东侧墙外的车间,已经租赁给眼镜市场和旧书市场,因广告牌遮挡,当时只露出屋顶。现在,周围建筑全拆,得以保留的车间原貌基本呈现出来。

  红砖带岗楼的车间北面是一片空旷地带。再往北大约100多处米,当时有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各一处大车间,都外租成了仓库。东西走向的车间石头墙基,建筑很是结实,当时租给了快递公司做仓库,不时有车辆进出拉货卸货。这座车间得以保留,另一座拆掉了。原来国棉四厂占据的空间,大致在东西丹凤街以北,北园大街以南,东工商河以东,津浦铁路线以西的空间。后来,厂区略有缩小,被其他单位占据盖了一些建筑,但厂区仍然不小。现在大部分建筑拆除后,这里显得十分空旷。

  据《济南纺织工业志》记载,成通纱厂初建时,全厂占地130亩,初期筹资75万元当中,面粉厂的董事出资56万元,占总筹资的75%。成通纱厂董事会由29人组成。董事长为苗杏村,常务董事有王冠东(驻厂)、韩秀泉、王扶九、苗星垣等人,监察人苗兰亭、胡益琛,经理兼总工程师苗海南。副经理张景韩。苗杏村虽是成通纱厂董事长,但与成丰风面粉厂一样,苗星垣还是掌握企业大权。随着企业的发展,成通纱厂占地面积逐步扩大,后来变成了济南第四棉纺织厂现在的格局。

  资料记载,到了1985年,济南第四棉纺织厂占地216964平方米,建筑面积135738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69675平方米,职工4306人,纱锭52816枚,线锭8360枚。产品有纱、线、布三大类35个品种。全年棉纱产量7940吨,棉线产量779吨,棉布产量2562万米,工业总产值6663.5万元,占当年济南棉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2.03%,这也是该厂最辉煌的时期。

  为抗美援朝捐献“成通号”战斗机

  和国棉四厂厂区一路之隔,东西丹凤街的南侧,穿过沿街的几栋楼房,可见一片外观刷了一层红漆的平房。尽管刷了漆,但房子外墙的石头墙基和青砖结构依然可以看出,这些房子风格统一,几乎家家门框两边都有一幅对联,门心处有一个大大“福”字。一看就知道,这是统一建造的排房,不是个人所建。这片房子西侧有一条南北胡同,叫半边巷,东侧南北胡同叫北光明里。北光明里中间位置,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算是东光明里。北光明里路西的联排平房,就是“成通八大院”,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老建筑,为当年成通纱厂高级职员的宿舍。在半边巷19号,有一座带门楼的二层小楼,是原来“成通纱厂男工宿舍”,里面的建筑基本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只是楼房破旧了许多。

  在东光明里中间位置,路南有一处院落,门口上挂有一块牌匾,上有“苗海南旧宅”字样。走进门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座小洋楼,就是当年苗海南的别墅。四周的建筑把洋楼围得严严实实,洋楼内也住满了居民,无法窥探内部,但从外观看,基本保持原来的样子。

  从“苗海南旧宅”再沿着东光明里往东走,两侧还有联排的平房建筑,附近做生意的商户说,这也是成通纱厂的老建筑,但也有人说不是,一时不太好考证了。家住天桥区的一位工业史专家说,像“成通八大院”这样成片相连的平房老建筑,并且保存得这么好,在济南已经不多见了,应该加以保护。这里的居民最需要的是改造厕所和下水道,接通天然气和暖气。这样,既能提升原居民的生活品质,又能为工业遗产留下记忆和传承。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该企业的经理兼总工程师苗海南先生。苗海南(1904—1966),山东桓台索镇人。在长兄苗世恭、二哥苗星垣的资助下,苗海南1928年南通纺织学院毕业之后,赴英国皇家第六纺织学院工程科学习,回国后参与成通纱厂的创建。济南解放后,继任成通纱厂经理,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政协山东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1年在苗海南的提议下,成通纱厂为支援抗美援朝捐献“成通号”战斗机1架。苗海南夫人崔永和,是曾任仁丰纱厂董事长崔景三的大女儿。其实,成通纱厂和仁丰纱厂的联系不仅限于此。二者曾合并为一个企业,后又分开各自设厂。据《济南市志记》记载,“1935年,仁丰纱厂所产蜘蛛牌棉纱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博览会上被授予超级奖状,与成通纱厂所产聘贤牌棉纱同为济南名牌产品。”可见,这两家企业的关系,也算是珠联璧合。

  曾获全国棉纺织业第一块金质奖牌

  站在幸存的80年前成通纱厂老建筑面前,回想起它一步步发展演变到济南第四棉纺织厂的历史,让人感叹万千。

  据郇起鸿编著的《天桥历史文化概览·工业卷》记载,1933年5月11日,成通纱厂正式开工生产,当年获利68000元。时有2000千瓦英国产发电机一台,纱锭14800枚,工人600余名。发电机和大部分纱锭全套设备,由苗杏村委托荣氏(荣宗敬)资本集团从上海怡和洋行赊购。成丰面粉厂铁工部为成通纱厂制造了9台细纱机和其他配件。到1937年抗战前夕,纱锭扩充到19600枚,工人1150名,获利41万元。

  1937年8月,全面抗战已经开始,济南玉符河决口,造成成通纱厂内积水达1.6米,停机40天。1938年2月9日,青岛日商丰田纱厂山田等人奉日军之令接管成通纱厂。3月1日,成通纱厂开始进入日军“军管”时期,中间历经周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10月4日,国民党山东省党政接收委员会委派原成通纱厂经理苗海南为监理人,开始从日方手中接收成通纱厂。1945年11月至1948年8月济南解放,成通纱厂的棉纱最高日产量为36件,没有达到抗日战争前的日产47件的水平。

  济南解放后,1948年10月15日回复生产。1949年职工人数1955人。1950年,新增织布机195台,总数达255台,添造纱锭4160枚,总数达24800枚。1954年,成通纱厂纱锭达30000枚,并实现公私合营,济南成通纺织印染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改为公私合营济南成通印染厂。1960年,公私合营济南成通印染厂与公私合营仁丰纱厂合并,改称公私合营济南仁丰成通纺织厂,同时将成通纱厂染厂并入济南人民染厂。1962年7月26日,成通纱厂与仁丰纱厂分开,10月1日恢复原名。分厂时,成通纱厂全部织布机留给仁丰纱厂,成通纱厂又变成单纺企业。1966年12月1日,公私合营济南成通纱厂改成国营济南第四棉纺厂,这也是济南人口中“国棉四厂”的由来。1971年重建织布车间后,更名为济南第四棉纺织厂。

  改革开放后,济南第四棉纺织厂迎来了一段最辉煌的历史时期1988年11月,济南第四棉纺织厂生产的“聘贤”牌J19.4TEX、J14.6IEX针织用纱获国家金质奖。这是建国以来全国棉纺织业的第一块金质奖牌。这个确实得值得骄傲,这不仅是济南第四棉纺织厂的骄傲,也是济南纺织行业的骄傲。1990年10月,“聘贤”牌C18.2TEX纯棉普梳纱、布产品再获国家金质奖,已经是梅开二度了。

  真是星斗轮换,时代变迁。1995年1月6日,济南第四棉纺织厂改组为济南成通纺织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6月,又归属中国华诚集团,更名为济南诚通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但不管怎么变换,济南市民还愿意说它是“国棉四厂”。现在,“国棉四厂”的大部分厂房拆除了,但带不走许许多多济南人对济南纺织工业的美好记忆。

返回上一级

济南元首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2019 备案序号:鲁ICP备20001431号-2

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360最新版等

舜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