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绕结,拉线,掐尾……一连串指尖动作干净利落、驾轻就熟,随后点动机器,紧盯纱线入轨,恢复正常编织。5根断纱,23秒完成,细若游丝的棉纱,在王凤的手中似乎有了灵性,快速嵌入组织面料当中。
在元首针织编织事业部,12年编织生产一线的坚守和磨练,已经让33岁的王凤变得格外细腻沉稳。对于车间的每一台设备、每一道工序、每一种布料,她都了如指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并排除故障。
套布,是纬编工最怕遇到的。生产中,由于个别纱线强力低、张力小,容易使机台脱套。处理起来操作步骤多、时间长,非常考验挡车工的耐性和技巧。抬倒纱器、摘乱纱、精准钩针挂布,王凤的各项操作一气呵成,最快仅2分20秒。
找花针也绝非易事。一台编织大圆机上,3000多枚金属钩针,排列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多年工作,也让王凤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快速通过观察布面,回溯纱线,从而从众多钩针中判断出那枚变形针舌的位置。
至于换错纱,在王凤眼里已经没有多少技术难度。搬到园区后,新设备从过去最多72路纱变成了102路纱。她围绕设备转一圈、瞅一眼、摸一摸,光凭手感就能察觉出纱线的粗细、强力,迅速完成错纱纠正。
技术决定效率。在生产旺季,她负责看管2个车位18台设备,一天产量达到1.2吨。来回在机台间穿梭,平均5分钟巡查一遍,一天步行1.4万步以上,不断检查、发现、处理各类问题,成了她的“工作标配”。
工作虽然辛苦,但王凤始终很努力。“机器运转中,一点油花织入,在布面上就会形成一个疵点或破洞。几千根针中,如果有一根断针没有被及时发现,一分钟就能织出一米多的残布。布匹一旦成型,损失就难以挽回”。她时刻告诫自己。
不仅当生产标兵,还要做行家里手。每当有机会接触专业书籍或资料,她都会用手机拍下来,不断学习摸索,加以验证吸收。遇到不懂的技术,虚心请教同事和同行,直至完全弄懂为止。求知若渴的精神,使她不断进步。
每年,事业部生产任务不同,随时会接触到新材料、新工艺,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在实践中,她根据纤维的特性,探索出了反手接纱法,解决了晴棉、涤棉等接纱不牢固的问题。根据机台和面料特点,改良了氨纶丝挂布方式……
随着经验积累,王凤也从新学员变成了老师傅,跟她学习的“徒弟”也越来越多。每次内部培训,她都会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技艺,反复解说和操作演示。通过言传身教,很多新员工都能快速达到工作要求,实现提前上岗。
由于工作突出,2015年,她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纺织工业首席技师。去年10月,她夺得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冠军,12月取得全国总决赛第8名的成绩,并获得全国针织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踏实用心、不怕吃苦”,这是很多人对她的评价。
12年前,王凤来到元首针织,一步一个脚印,从开始的新学员,变成年轻的技术骨干。如今,元首针织产业转型,增加了更多的新设备,采用了更多新技术,开辟了面料产业化道路,王凤和同事们也在不断学习,提升能力,继续攀登高峰。
“提高编织技能,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靠日复一日的实干苦干,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不能有丝毫懈怠”,王凤说,“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锲而不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